有义则合 无义则去
夫妇之道有义则合,无义则去。
——《礼记•檀弓》
【译文】
夫妻双方相处应该是有情义的时候,就在一起生活,没有情义时就分道扬镳。
【注解】
道:规律、原则。
义:情谊、情份,如忘恩负义。曹植《赠丁仪》诗:“亲交义不薄。”
去:分离、分开,《汉书•朱买臣传》:“不能留,即听去”。
【评语】
西方有人认为,我们这个民族有时很难理解,非常神秘。这话有一定道理。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,自有其独特的生命线,表现之一便是对异端思想的容忍。长久以来,中国一直以传统、保守而著名,但对婚姻采取这样一种超然的听之任之的态度,不啻是一记响雷。夫妻“有义则合,无义则去”这种极具现代色彩的思想,在我们祖先时代就已经有了,而且是出现自封建时代礼仪之大法的《礼记》,简直令人难以置信。从我们当代人的角度而言,好合好散这是完全能理解的。夫妻之间,如果彼此有吸引力,有感情时,生活在一起会感到无穷无尽的乐趣,会感受到生活赐与的欢乐,甚至连烦恼与优愁都是那么真实。反之,当双方感到吸引对方的最可重要的东西已经失掉之后,再以一纸文书或一个牢笼般的“家”把双方强行安排在一起,这无论如何是不合理的,应该说,这是社会不文明的表征之一。相比较面言,我们民族中忍的成份太多了一些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不要说是因为所谓感情不和而分居,就是中老年丧偶之后都缺乏重新选择伴侣的自信心。一些胆大者,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,大胆地向前迈了一步,随即便会遭到世人的讥讽与议论,结果幸福与苦恼相伴而生。相反,那些忍气吞声,靠自己最大限度的牺牲所维系的家庭,反而为世人所称道。同一个自已没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,朝夕相伴,仅仅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宁静,就真的能平静了吗?于人于已又有何意义?生活在现代社会里,我们都是现代人中间的一个分子,因此我们应该有着比之于《礼记》时代更为革命性、开拓性的精神,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我们的过去与现在,扔掉束缚在我们身与心之上的层枷锁,不再人为地自我封锁与约束自己,更好地享受生活,拥抱生活,这才是真正可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