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胎教之法 育后辈英才
古者,圣王有胎救之法:怀子三月,也居别宫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音声滋味,以礼节之。书之玉版,藏诸金匮。生子咳㖷,师保固明,孝仁礼义,导习之矣。凡庶纵不能尔,当及婴稚,识人颜色,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。
——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
【译文】
早在古代,贤明的君王就有“胎教”的方法:怀孕三个月时,就到别的宫中去住,眼不看邪恶之事,耳不听杂乱之声。音乐曲调、饮食味道,都用“礼”的标准安排。并将此写在玉版之上,藏在金匮之中。孩子还在孩提的时候,就应该请教师来敦导他孝仁礼义,引导他渐渐熟习。平民百生纵然不能这样,也应该在孩子幼小时,就让他会察领观,让做就做,让止就止。
【注解】
滋味:美味。《吕氏春秋•适音》:“口之情欲滋味。”
玉版:纸名。宋苏轼《分类东坡诗》:“溪石琢马肝,剡藤开玉版。”
金匮:用金属制成的藏书匮。《汉书•晃错传》:“臣窃观上世之传,若高皇帝之建功业,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,皆有司之所览,刻于玉版,藏于金匮。”
咳㖷:小儿笑啼,也作“孩提”。
师保:教养。《书•君陈》,”普周公师保万民,民怀其德。”
庶:百姓、平民。《左传•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三后之姓,于今为庶。”
【评语】
“胎教”一说,在我国由来已久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《礼记》。据《礼记•保傅》篇记载,周文王的母亲在怀文王时曾进行过严格的“胎教”。古代的其它“胎教”论者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,如孟母席不正不坐就是一例。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,波兰的孕妇们喜欢坐在软椅上,给她们未出世的婴儿唱歌,述说自己家族的古老历史。现代科学研究告诉人们,胎儿与母体确实是息息相关、精神感应和心有灵犀的。母亲的心情和营养颇能感染影响到胎儿。因此,要想让孩子聪明健康,必须在母腹中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