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者有余 拙者不足
贫富之道,莫之夺予,而巧者有余,拙者不足。
——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卷一二九
【译文】
贫富出现的道理是自然的,没有谁能剩夺或施予,但巧慧聪明的人财富有余,而拙笨愚昧的人却衣食不足。
【注解】
莫之夺予: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 。莫:没有谁;予:通“与。
巧者有余,拙者不足;最先出现于《管子•形势篇》。
【评语】
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对物质的追求,是人的本性。然而,日常生活中,一些人富得流油,一些人则始终“一穷二百”,其中的奥妙何在呢?“巧者有余,拙者不足"。战国时期,郑国有两个以种树为生的家庭,家成了富甲郑国的大户,另一家则勉强养家糊口,一直富不起来 。原来,前一家种树,善于根据树的材质优劣和生长快慢来区别对待,结果世代享其利,以致于富甲郑国。而后一家则不加区别,盲目种植,认为树盈利多,结果始终富不起来。可见致富中智慧的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