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教从而上 失教流而下
古者易子而教,后世负笈从师,近代延师教子。世变虽殊,要无不教其子者。天子之特重师傅之选,为国家根本是也。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,显晦贫富不同,其为身家根本。虽有美质,不教胡成?即使至愚,父母之心安可不尽?中等之人,得教则从而上,失教则流而下。
——张履祥《杨园先生全集•训子语》
【译文】
古代的人交换孩子来教育,后世的人背上书箱远离家乡从师求教,近代的人则聘请教师到家里来教育子女。世事变化虽然不同,但其首要点都围绕着如何教育好子女。皇帝就特别重视教师的选择,因为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。下至公卿大夫以及贫民百姓,尽管身份不一,贫富不同,也都把“教子”作为治家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子女虽然天赋不错,不加教育何能有所成就?即使那些愚笨的孩子,父母也要尽到心,尽力予以教育。至于那些智质中等的孩子,得到教育就会进步,失去教育就会一无所成。
【注解】
易:换。《盐铁论•本议》:“农商工师,各得所欲,交易而退。”
负笈:肯笈游学。笈:书箱。《抱朴子•祛惑》:“书者,圣人之所作而非圣也,而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。”
延:邀请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
殊:不同。范镇《神灭论》:“名殊而体一也。”
晦:隐晦,不是著。欧阳修《晏元献公神道碑》:“其世次晦显徙迁不常。”
【评语】
“易子面教”、“负笈从师”、“延师为教”是各时代人们教育子女的不同方法,虽然差异很大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即重视教师,重视对子女的教育。唐代韩愈《师说》中有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传授知识技能、开启心智,解除疑感,这就是教师的作用。现代更将教师形象地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从师受教,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。宋李觏《广潜书》中言道:“善之本在教,教之本在师。”我国古代求师教子,皇帝以为治国之本,平常百姓当作身家之依托,所以,教师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和爱藏。子女受到教育。在古代可以“扬名声,显父母",在现代则可以为国家、为社会作出贡献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,许多偏远农村的孩子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,导致在日益知识化和现代化的今天,我们仍有一亿多文盲和半文育。《义务教育法》的颁布,“ 希望工程”的推行,正是为使更多的孩子能够进入学校,接受教育。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,教育则为生产力中最根本、最要的因素。